返回首页

第24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重点学术活动简介

发布日期:2021-07-27

  学术月重点学术活动主要为市科协主办的高端综合性学术活动,市科协参与的全国学会的品牌学术活动,市学会主办或承办的品牌学术活动,约30场。

  一、生命科学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

  时 间:7月28日 08:30—17:40

  地 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泰康创新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科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昌平区人民政府、昌平区科协、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管理委员会

  协办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本次高峰论坛由院士专家主旨报告与前沿交叉论坛组成。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和生命园园区场地限制,论坛约400人规模。

  议 题:

  1.前沿科技与未来健康;

  2.信息科技与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

  3.多学科视角、多领域交叉推动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相关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4.医工交叉前沿创新在辅助精确诊断、辅助精准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最新实践成果;

  5.人工智能、生物计算等在驱动新药研发方面所取得的应用成果与创新实践。

  二、2021年度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系列报告会

  时 间:8月—10月底

  地 点:北京相关高校、三城一区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

  承办单位: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北京电子学会、北京科技期刊学会等20余家科技社团、相关高校、科技园区和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

  突出学术交流在促进原始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多学科交叉、双向互动式的学术交流理念,强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学术成果遴选方法,创新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方式,2021年学术成果遴选围绕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按照“四个面向”,突出基础研究,结合首都产业特点和重点学科分布,确定数学、物理、化学、力学、脑科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肿瘤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公共卫生等12个重点领域,经定量和定性,每个领域遴选20项广受关注学术成果。学术月期间,将邀请成果作者走进高校、企业和“三城一区”召开至少8场报告会,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科技工作者成长、服务原始创新以及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积极作用。

  三、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经验交流会

  时 间:10月底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

  承办单位: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

  对2020—2021年市科协团体会员举办的学术会议进行总结、遴选,确定“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并召开经验交流会。围绕学术会议如何提高会议质量和会议影响力、如何契合科技工作者需求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进行交流,进一步发挥学术交流对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

  四、十佳学术评价项目经验交流会

  时 间:10月底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

  承办单位:北京交通工程学会

  对2017—2020年期间,学会按照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要求,积极落实市科协党组经理学术理念工作部署开展的科技评价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征集,最终确定“十佳科技评价项目”,并召开“十佳科技评项目”交流会,进行交流研讨和经验分享,共话如何深化经理学术理念、发挥优秀科技评价项目的示范引领功能,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科技评价工作在新的平台上再上新台阶,实现科技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2021年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

  时 间:待定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社科联

  承办单位: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

  为更好发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用,2021年两界高峰论坛拟以“冬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两界协同优势,邀请两界专家学者就冬奥会、冬残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赛后场馆利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六、2021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

  时 间:8月13—15日(暂定)

  地 点: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市西城区北辰路9号院)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

  承办单位:北京电子学会、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等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与国际顶尖赛事接轨的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2021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将是人工智能学习和实践的绝佳入口。本届大赛的目的旨在填补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领域赛事空白,搭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产、学、研交流平台,发现和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优秀人才,促进芯片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芯片设计。

  七、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高新技术交流展洽会

  时 间:7月24—26日

  地 点: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支持单位:北京市科协等

  中国(北京)国际高新技术交流展洽会是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协的共同指导下创办,旨在搭建国内外技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优势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促进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2021年,将把技术和人才导入地方,把企业项目产品导入地方,把创新创业企业导入区域,将邀请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器、船舶等十大军工集团所属企业参会,邀请国家电网、石油、铁路、汽车、船舶等行业用户150余家,搭建产业链上中下游生态圈,现场开展需求发布会、新技术发布会、新产品推介会等各类活动,以及开展覆盖人工智能、5G、节能环保、生物医疗、光电显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展览展示。

  八、中国自动化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时 间:10月22—24日

  地 点: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

  指导单位:北京市科协等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自动化学会等

  中国自动化大会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国内最高层次的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创建于2009年,每年举办一次。2021年自动化大会将在全国多地并举、云端同步,将为全球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同仁提供展示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平台,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引领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九、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

  时 间:10月26—28日

  地 点: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宇航学会、北京市科协等

  中国空间科学大会系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于2019年发起并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盛会,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将各分支学科集中到一起进行深入交流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凝聚全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以及空间应用领域的力量,促进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我国的航天强国梦早日实现。大会将邀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空间科学卫星工程以及相关重大任务的工程总师、首席科学家和院士专家,就国内外前沿热点、最新成果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做大会特邀报告,并开展学科分支领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成果展示。

  十、中国测绘学会第十五届智慧城市大会

  时 间:11月9日—10日

  地 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

  中国智慧城市大会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四届。大会一直致力于打造高水平、高标准的行业盛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破解智慧城市运营难题,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交流平台,创建智慧城市行业生态圈。本届会议主题为“推动数据共融共享 服务民生全程全时”,将总结我国“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探讨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创新模式和建设目标,研讨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业政策等,研讨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十一、2021(第四届)中国服务设计大会

  时 间:9月11—12日

  地 点:国家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 北京光华设计基金会

  承办单位: 北京光华设计基金会

  2021年第四届中国服务设计大会积极参与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大会将以“服务设计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聚集数字制造、服务型制造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餐饮、物流、文旅、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设计从业者、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和高校代表,举办论坛、展览、发布、对接等活动。

  十二、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中关村峰会

  时 间:9月26日

  地 点:中关村论坛主会场(暂定)

  主办单位:世界绿色设计组织

  承办单位:北京绿色设计促进会、中挪绿色创新中心、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

  绿色设计是绿色发展的源头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世界绿色设计组织自2011年起在欧、亚、非十余个国家多次举办世界绿色设计论坛系列活动,传播绿色设计理念,交流绿色发展成功经验,对接各类绿色技术,成为中外绿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本次论坛作为中关村论坛的分论坛,将以“绿色设计助力碳中和”为主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是发挥国际平台开放聚集效应,推动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同创共享的国际交流机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措施。

  十三、2021年京津冀面向数字经济的高精尖产业发展论坛

  时 间:9月18日

  地 点:天工大厦

  主办单位:北京物联网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物联网学会

  北京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竞争力居全球城市第八位,人工智能企业、区块链企业集聚度居全球城市前列,北京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论坛将围绕北京“五子”中的第三“子”——数字经济,聚焦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以促进数字经济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凝聚政、产、学、研、用各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与顶尖团队,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推动物联网与数字经济的结合、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的提升发展。

  十四、大循环:农业农村有机污染防治研讨会

  时 间:9月底

  地 点:中国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农业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大学

  研讨会由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董仁杰教授,依托实验室研究优势,于2013年联合德国、荷兰、丹麦、波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沼气工程等领域20余名知名学者发起设立。通过共同打造的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与专家合作网络,探讨该行业当年的最新发展现状、热点问题、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行业发展障碍以及解决方案,为产学研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研讨会2020年被市科协评为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2021年,将邀请来自德国、荷兰、丹麦、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专家,共同讨论农业农村有机污染防治与利用的瓶颈问题、应用模式和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业生态循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十五、2021年中国生态科技创新大会暨环境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会

  时 间:10月26—28日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环境科学学会

  围绕“减污降碳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技术讨论、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产业对接、经验交流、案例示范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搭建环境保护技术的精准供需对接平台,加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与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环境管理、精准治污提供支持。同期,举办为期3天的2021年环境生态科技成果展示会。

  十六、第七届先进智能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国际研讨会

  时 间:10月30日—11月3日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北京自动化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

  承办单位:北京自动化学会、北京理工大学

  2021年度第七届先进智能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国际研讨会由北京自动化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主办,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模糊论与智能信息学学会、国际模糊系统协会、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系统人控制论分会、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电子分会的人因技术委员会协办,日本富士技术出版社、凯蒂亚半导体制造设备有限公司赞助。2019年,会议被评为市科协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2021年会议将探讨计算机视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计算应用、导航与定位、智能图像处理、智能系统、智能感知等领域关键问题,设立18组口头报告,邀请5位世界知名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以及6位优秀国际青年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优秀论文将推荐到国际期刊上进行特别专刊发表。旨在通过展示智能计算领域内最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开辟新领域,开展新的研究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提高学会会议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会议交流平台。

  十七、2021年深海智能装备发展论坛

  时 间:10月底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北京造船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船舰研究院

  论坛是北京造船工程学会的品牌活动,近两年论坛聚焦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开展研讨。2021年,论坛拟邀请国内深海智能装备领域研发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专家、领军人物等,围绕人工智能、深海探测、深海通信、极地船舶、深海动力能源、新材料应用等前沿技术领域,研讨深海智能装备技术发展趋势、共性关键问题、产业化发展方向,为增强船舶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十八、中国纳米能源材料学术论坛

  时 间:10月底

  地 点:待定

  主办单位: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船舰研究院

  本论坛旨在提供纳米能源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机会,协助解决纳米能源材料技术难题。论坛主要讨论研究当下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及其他能源领域的纳米能源材料的应用,深入探讨新型纳米能源复合材料的传热、蓄热特性及热物性表征方法,揭示相应的传热机理,为纳米能源复合材料的科学研发、生产工艺优化及实际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对于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建筑节能、航空航天控温、可再生能源利用、余热回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实践意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